万物复苏,春光正好。为深入贯彻学校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月11日,学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24级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们正式开启了“齐鲁文博行”的第一站——青岛市博物馆的研学之旅。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带着对文物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展开了一次充满意义且难忘的学习之旅。
上午8点参加研学的同学们早早的集合完毕,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的踏上了开往研学之旅的大巴。
本次的博物馆研学我们邀请到著名的古玉鉴定专家白海波老师带队为学生进行讲解。白老师从事古玉收藏、鉴定、教学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文物知识和鉴定经验,他的鉴宝风趣幽默、金句频出,以“嘎嘎开门”迅速出圈,火遍全网。
白海波,文物鉴定专家、收藏家。现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古玉委员会主任,陕西卫视《华山论鉴》、河南卫视《华豫之门》专家团成员,多家鉴定、拍卖平台特聘专家。代表著作:《古玉痕迹学鉴定》、《南阳出土玉器痕迹解析》等。
青岛市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内展品丰富多样,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三十余个门类十万多件,为本专业研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走进博物馆,同学们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参观过程中,白老师针对展厅的文物,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文物的时代背景、制作工艺以及鉴定方法。比如一件玉器,不同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演变。古代玉器的独到之处在于精湛的制作工艺,首先工匠们会选用上等的玉石材料,再运用刻、雕、琢、磨等多种技法,将玉石雕刻成各种形状,如玉壁、玉佩、玉崇等。另外玉器的纹饰也多种多样,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最常见的有自然界的花鸟鱼虫、人物、神话传说和抽象的几何纹样等,这些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吉祥之意,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
同学们都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文物,并饶有兴趣的向白老师提问“古代匠人用什么工具切玉、磨玉?”“古代都有哪些玉石品种?”等等,白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们一一解答,同时也介绍了不同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在白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镇馆之宝让人深感震撼,北魏石佛造像高大庄重,神态宁静,栩栩如生;明万历《道藏》道教经典丛书,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北宋钧窑鼓式洗胎体厚而匀称,内外施釉,典型的宋代钧窑御用贡瓷的代表之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质朴中展现古人智慧;精美的青铜器,铭刻着时代的印记...
此次通过博物馆研学,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与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开拓知识视野,掌握中国历史文物的基本知识、分类、年代、制造工艺及历史价值,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升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始终秉承“文化立身,产业报国”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文化产业为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2024年学校新增“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它们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